前些日子一位记者采访我时告诉我,一位家长不小心割伤了手,可孩子漠不关心,让家长觉得心寒,认为孩子不懂得感恩,不会照顾家人。这位家长想知道,如何让孩子懂得感恩?
实际上,感恩是一个极高的意识形态,它不同于回报。回报是因为你爱我,所以我也爱你,是交换式的给予。可感恩不同,处在感恩中的人会感激世界,感激生命,这样的心态建立在成熟的生命状态之上。
想让孩子拥有感恩的生命状态,需要让这个生命从0岁起,向着这个方向成长,其过程是非常漫长的。所以,家长割伤了手,孩子看似漠不关心,并不代表孩子有什么问题,而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没有让他懂得关爱,因此孩子不具备关爱父母的状态。
从成人身上,能探究到如何让孩子学会感恩。我们发现,越成熟的成人,越懂得感恩,懂得爱别人,而越不成熟的成人,越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生命能否走向成熟,走向爱和感恩,和他小时候是否得到爱有很大的关系。正常的孩子在小时候都不会主动照顾妈妈,这里我们要把照顾、讨好和爱区分开,讨好是为了改变生存状态。一次一个孩子在飞机上尿了裤子,下飞机后被妈妈发现了,结果被数落了一路。那个孩子极力想方设法地讨好妈妈,这是一种被掌控的心态,而不是爱
因此,儿童早期对爱的索取,是为了爱的流动,为了通过爱与人连结,这不是教育,不是告诉孩子该怎么做,而是生命能量的连结。一旦连结后,爱就像空气一样在人与人之间流动起来。孩子年幼时与妈妈的关系就是情感能量的流动,流动实际上是走向了生命深处,领会彼此是相爱的。连结之中,爱形成了场域,将孩子包裹其中,感受爱。
连结是生命获取爱的本质方式,但当今有两个普遍的现象,一是有成人在的场合,孩子总不自在,习惯避开成人,这种普遍性说明在孩子眼里成人不友善。第二个现象是,孩子不跟人连结,不习惯跟人对视,而儿童天然就有跟人连结的本能,需要用眼睛看着别人,让爱在眼睛之间传递。这说明,孩子没有从跟成人的连结中获得爱,反而因为受到伤害而不再和人连结。这两个现象都指向爱的教育的缺失。
爱的教育表现在点点滴滴。首先,我们不能按照大人的要求来要求儿童,必须了解儿童,了解儿童在每个阶段爱的成长方式,这样才知道孩子的做法是合理的,而不再对孩子不耐烦,指责孩子。儿童和成人是两极,小朋友玩捉迷藏,每次都藏在门背后,让你反复地在同一个地方找到他,每一次被找到都会快乐地大笑。儿童热爱这个游戏,因为他还不知道妈妈就在门外面,要通过反复地确定,确定妈妈在那里,妈妈的爱也永恒地存在着,这是成长必需的东西。儿童在生命的头七年主要发展情绪和感觉,父母要倾听孩子的情绪,调节孩子的情绪,当孩子的情绪到来时,不能用思维告诉他怎么做,而要在爱中让孩子的情绪流淌起来。获得爱的孩子没有逆反心理,自然就会关心别人,因为他的生活环境告诉他,什么是爱,什么是爱别人。这就是孩子从爱中获得的,无爱的教育无法让孩子抵达这样的状态,而这样的孩子才有可能做到感恩。
版权所有:金刚经梵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