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梵文网

华严宗“性起”的理论依据,在《宝王如来性起品》里是怎么说的?

发布时间:2024-07-05 02:18:35作者:金刚经梵文网
华严宗“性起”的理论依据,在《宝王如来性起品》里是怎么说的?

“性起”一词来自晋译《华严经》的《宝王如来性起品》,此品的“如来性起”原本是指如来的出现及其因缘。也就是说,华严宗所谈的“性起”思想并非《华严经》的原意,而是华严宗人的“义加”。后来唐译《华严经》从忠于经典出发,把此品改为《如来出现品》。澄观解释此事云:晋译虽为“性起”,但“梵本无”;“‘性’字虽是义加,未爽通理”气看来,“性起”思想尽管不是《华严经》的原意,但也并非是华严宗人的凭空臆造。

华严宗“性起”理论得以产生的深层土壤应是南北朝以来的以心性为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的本原的思想。日本学者镰田茂雄曾指出,“华严教学的‘性起’,可评价为如来藏思想之究极”。“自晋宋之际的道生大倡佛性论以来,佛教心性论逐渐演成中国佛教思想的中心议题气心性本原说也逐渐成为中国佛教心性论的特色所在气南北朝以来的心性本原说在备受华严宗人重视的《大乘起信论》中得到总结性的阐释。

《大乘起信论》中的“心”,又被称为“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法性真如”以及“心真如”与“生灭心”的合和等。《大乘起信论》指出,“心”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总摄一切法”,具“无量功德”等,也就是产生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的本原。若专从出世间法的立场观察,本原的“心”还具有“本觉”之义。

《大乘起信论》指出,“本觉”之“心”,“无所不遍”,“即是如来平等法身”;“觉心初起”是为“心起”,由此可“入净心地”乃至“如来地”而体认到“唯真如智,名为法身”的佛果境界。也就是说,众生的心性本来具有离念的、觉悟的功能与本性,可开发出其原本具有的“无量功德”而成就佛果。隋代净影慧远在《大乘义章》中也曾指出,与“阿梨耶识”同义的“如来藏”“自性净心”“真如”等,涵含法界恒沙佛法”,“出生大圣之所用”,“是虚妄法所依处”,同样把心性视为一切世间法(宇宙万有)、出世间法(包括佛果境界)的总根源。

这种心性本原思想在《华严经》和华严宗中也得到特别的渲染和强调。《华严经》所言的“心”具体是指真心还是妄心,学术界尚有争议;但《华严经》的“心”多被当作世间法、出世间法的本原,确是无疑

。(《华严经》的这种“唯心”思想,对华严宗人影响至深,“唯心”由此成为华严宗人的根本思维方式。如智俨就基于以上的“心”提出“唯心回转善成门”的思想,径直把“心”视为“如来藏性”、“清净真心,并认为此“心”是产生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的总根。法藏同样把“心”视为“如来藏”“自性清净心”,认为此心可生出一切(世间、出世间)万法。

作为“性起”思想最直接的思想来源的《华严经宝王如来性起品》,则更加强调“心”作为出世间法的本原一面。“成等正觉,出兴于世”是《宝王如来性起品》所说的“如来性起法”的主要涵义。“成等正觉”就是开发本具之觉性与功德而成就正觉佛果,“出兴于世”即是“如来智慧”、“诸佛功德”或“如来种姓”、“如来性”的显现,也正是“成等正觉”的果用现起。这是华严宗“性起”思想的直接依据之一。

那么,如何成等正觉、显现其如来性及其功德呢?《宝王如来性起品》指出,“诸佛菩提”“如来智慧”原本就存在于一切众生的心性之中,只是被妄想颠倒所缠而不能觉察而已;“如来”之所以出现,就是要引导众生开发心性本具之“佛菩提”、“如来性”而成就佛果。《宝王如来性起品》开篇就曾突出“发心”的意义,强调“发心”就是开发本具之觉性与功德以趋向佛果。这也正是《华严经》中所言的“如来智慧大药王树”在“一切如来种姓中生长”的含义。《华严经》这种开发本具之觉性与功德以趋向佛果的演说,成为华严宗人创立“性起”思想的又一直接依据。

《宝王如来性起品》还特别强调“如来智慧”无处不至,着意把“如来性起正法”与宇宙的万有存在联系起来,认为“如来性起正法”摄尽一切法,充满十方、自在满足,与世界等同;由“发心”证得佛果、菩提身,将获得“如来性起正法”的境界,即摄尽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与整个宇宙等同的意境。由此,“心”便成为生成宇宙万有的本原。这也正是南北朝以来的心性本原思想在《华严经》中的体现。这成为华严宗人创立“牲起”思想的又一直接依据。此外,《华严经》中“心”的这种本原性地位,与《华严经》中的“如是一切皆能现”的“海印三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梵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