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来,以中印文化为主的东方文明,光耀世界,它是净化人心、指导人们履行正道的灯塔。从近代开始至今,随着西方科学的发展,物质文明日新月异,使人们眼花缭乱;各大国军备竞赛,核弹、导弹的制造,互竞优势,致战争潜伏,威胁和平。在此时期,人们精神空虚,前途悲观。于是,东方佛教文化提倡的净化心灵、明因识果、止恶行善,儒家提倡的诚意修身、维护人伦道德、实现和谐相处,作为人们提高理性,维护社会秩序及世界和平的指导思想,日益显其重要。
诞生于唐代的玄奘法师,广学多闻,深通佛教大小乘及世间各种学说,二谛圆融,智慧和品格很高,成就很大。可以说玄奘法师即是东方文化的代表,是千古第一人,其成就为世界所公认。西安大慈恩寺为玄奘法师率领门人翻译和讲学的场所,其中的大雁塔为当时藏经之地,巍峨庄严,象征玄奘法师翻译和讲学的丰功伟绩。千余年来,几经兴衰,仍巍然屹立,为中外人士所向往。如今在西安佛协的领导下,经过慈恩寺监院增勤法师的辛勤努力及各界人士的支持,又建成规模宏伟的玄奘三藏院,对继承和发扬玄奘精神、光大玄奘事业、裨益世道人心,都有甚深的意义。
一、玄奘法师的精神
(一)真诚学习,勇于探索真理
玄奘法师自出家以后,在各地参访学习佛教大小乘教典。由于当时传入中国的经典有限,很不完备,众师解说不同,深感异说纷纭、无从获解,于是为了“一睹明法了义真文”,以求得佛教真理,决心西行求法,虽未得唐太宗批准,仍偷渡出境,冒险寻求真理。
(二)不顾安危,受尽艰难而不退
在西行路上,备经艰难险阻,走过八百里大沙漠的行程,情况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人马俱绝”。有时忍饥挨饿,有时盗贼威胁,但法师志向坚定,誓言:“不求得大法,誓不东归一步。”这种为法忘我、不怕牺牲的精神,体现了大乘菩萨“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行愿。
(三)寻求真理,攀登学术高峰
法师西行,历经50余国,向各国佛教学者学习大小乘经典,还有因明、声明乃至婆罗门教典籍。在那烂陀寺依止戒贤法师学习《瑜伽师地论》、《中论》、《百论》等,被选为深通三藏的十德之一。法师通达内外、大小、空有教义,并能会通融合、登峰造极。
(四)建正法幢,作狮子吼
法师为破斥外道邪说,捍卫真理,写出《制恶见论》;为融合般若瑜伽,建立中道观,息灭空有之诤,写出《会中论》。在戒日王召开的曲女城佛学辩论大会上,立“真唯识量”,无人能破,一时名震五印,万人景仰,被大乘人尊为“大乘天”、小乘人尊为“解脱天”;又应请参加无遮大会,受到帝王、宰官、僧俗群众的尊崇。
(五)热爱祖国,在文化上作出贡献
在西行的道路上,被高昌王阻留,毫不动摇,绝食三日,以死明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骨气。回国以后,撰成《大唐西域记》12卷,备载唐代西北边境至印度的疆域、山川、物产、风俗、政事和大量佛教故事和史迹,成为后人研究西域和印度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民族关系等问题的珍贵文献。还把印度的天文、历算、医学、因明乃至制石蜜技术等介绍传入到中国,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精神和巨大贡献,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六)译业彪炳,诲人不倦
法师先后在长安慈恩寺和铜川玉华宫等地译经十九年,共译出经论75部,总计1335卷。其数量之巨、译文之精美、内容之完备信达,实超前代译师,后更无与伦比。法师白昼译经,晚上继续,三更暂眠,五更复起。除译经外,每天晚饭后还要抽出时间,为弟子讲演新译经论,解答提出的种种问题,并与寺中大德研讨各种理论,评述诸家异同,融会贯通。其译业彪炳、不辞劳瘁,讲学论道、诲人不倦的精神,也是空前卓绝的。
二、玄奘精神与人间佛教
(一)人间佛教思想
中国佛教,由于受历史上封建制度的影响,在民间被蒙上神秘与消极的色彩,佛法真理不彰,被一部分人诬蔑为迷信和保守,轻视和打击佛教的现象时有发生。三十年代,提倡佛教革新运动的太虚大师针对此种流弊,在其《我的判摄佛法》一文中,提出“依人乘趣向菩萨乘”的“人生佛教”思想,。
他说:“人间世无一非佛法,无一非佛事。”“尽吾人的能力,专从事利益人群,便是修习佛的因行;废弃不干,便是断绝佛种。”“佛的因行,以敬信三宝、报酬四恩为本,随时代方国之不同而有种种差别
版权所有:金刚经梵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