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与,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善知识!如果能真正彻悟一切诸法本来的真如实相,心性一如,内不住生死的大悲,外不住涅槃的大智,生来死去皆得自由,圆明寂照的真心将对事物执着的缘虑心遣除,通达圆融无我之法,了智生死即涅槃的无碍相。如果能这样修证般若妙行,便与般若经所说的没有差别。所谓“般若经”,是说般若波罗蜜其深之理的一切经典的总称。有《大般若经》(光赞般若,放光般若,大品般若,是第二会的异译。小品般若,道行般若,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佛母宝德藏般若,大明度无极经,摩诃般若钞经,是第四会的译异。胜天王般若是第六会的译异。文殊般若,大宝积极经第四十六会是第七会的异译。濡首般若是第八会的译异。金刚般若是第九会的异译。)《仁王般若经》,《般若心经》及密部的《理趣般若经》等等。称为《般若经》,也就是与实相般若契合的真谛无有差异。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是梵语,译为契经。有延线的意义,言教能贯穿法义,契理契机,如延线贯花不散,称为契经。就是一切经典文字,“大小二乘”,指大乘和小乘,对小机之人所说的声闻法,称为小乘。对大机之所说菩萨法,称为大乘。若从契经来分,四阿含等声闻缘觉系经典为乘。般若法华,华严涅槃等菩萨系经典为大乘,名为大小二乘。“十二部经”《大智度论》卷三十三说:一、修多罗,译为契经,是经典中的旅行直说。二、只底,译为重颂或应颂与修多罗相应,重宣教义,采用颂体。三、和伽罗那,译为授记。佛为菩萨预言的经文。四、伽陀,译为讽颂或孤起颂采用偈的文体组成经文。五、优陀那,译为无问自说,无人发问何佛自宣说的经文。六、危陀那,译为因缘,如诸经中的序旨。七、阿婆陀那,译为譬喻,经中的譬喻部分。八、伊提日多伽,译为本事,佛对弟子过去古因缘的经文。九、诸多伽,译为本生,佛说自己过去生的因缘经文。十、毗佛略,译为方广。佛说方正广大的道理之经文。十一、阿浮陀达摩,译为未曾有,记佛显现神通的种种经文。十二、优陀提舍,译为论议,问答和论议诸法要义的经义。称为十二部,其中修罗、只夜、伽陀三类佛经的基础体裁,其系是根据经文内容而立名。有偈云:“长行重颂至授记,孤起问而自说,因缘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义全成二十部,广如大论三十三。”经是训法训常,十界同遵日法,三世不易日常,称名为经。这都是佛因众生根机大小的不同而施设的言教,也因众生的智慧根性的深浅,方才能得以建立这些经教。倘若没有世界的人类,一切万法本来都不是自己所有。应当了知,一切万法本来就是由人去振兴流传;所有的佛经典籍,是为教化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有。但在广结法缘的人中有愚痴的也有智慧的人,那些庸俗之辈称为小人,聪明智慧的称为大人。愚痴的学德浅薄请教求问于有智慧深广的学者,有智慧的学者对愚昧的人讲解般若妙法。愚昧的人因所闻佛法,智慧增长,豁然明悟了解般若实相的真谛,心净如日顿除无明,见性开显,就和有般若智慧的人无二无别了。
“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实时豁然,还得本心。’”
善知识!不能明悟学性,被生死所覆就是众生相。一念清净,明悟诸法体性时,转众生即成为佛。当知一切万法全在自己真心之中,为什么不能从自家一念真心提斯,直下顿彻见性的妙觉明性呢?《菩萨戒经》,是经名,出于《梵纲经》中的菩萨心地戒品第十,是姚秦鸠摩罗什最后所诵出,共有二卷,后人别录此品下卷中偈颂以后所说的戒相为一卷,以便诵持。天台智者大量将此别录的一卷名为《菩萨戒经》。此外所引的经文是卷下偈颂前长行的末句说:“我等凡情的本源自性是清净无染的,如果能识自真心无相不执妄缘,见自本性湛然常住圆成无碍,都能够圆满成就佛道。”《净名经》共有七种译本,东汉时的严佛调,西晋时的竺叔兰及竺法护,东晋明的只多密都有译本。这四种均已失传,现在尚丰的,有东汉时支廉所译《维摩诘经》二卷,姚秦时鸠罗会所译《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三卷,唐朝玄奘所译《说无垢称经》六卷,共三种。这三种译本当中,以鸠摩罗什的译本为流通最广。此处所引经文,出于罗什译“弟子品第三”说:当下能豁然开朗,如实证得本来心性的真如理体。以上讲明了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因此说伸缩即众生,众生即佛的差别只在迷和悟之间,迷失自性就是众生,体悟见性就是佛。必须远离妄缘,切莫向外寻求,心性原本无染,本自圆成。若不信自心,不悟自性,心外何有禅与佛呢?一般妄立奇特妄生取舍的行人,无非只是邪魔外道而已。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自,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无有是处
版权所有:金刚经梵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