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梵文网

心经正义(A)

发布时间:2025-01-21 02:17:23作者:金刚经梵文网
心经正义(A)

1.“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谁是观自在菩萨?谁的观能自在,谁就是观自在菩萨;观自在菩萨的称号,绝非某圣贤的私有财产。怎样才能观自在?能“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就能观自在。观自在有两个涵义,一个是能如实地观照心与境,一个是能随意地观照心与境。般若≈智慧,就是正确地知见与决断,偏重于决断;波罗是梵词,汉意是“到彼岸”;“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就是能功夫很深地决断到彼岸的方法很久很久了;“彼岸”是哪岸呢?彼岸的文学色彩很浓厚,实则是指涅槃一一无限地明白世出世间真相的境界。


2.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很显然异于空的五蕴,其自性是空的,五蕴的显现与自性的矛盾,说明了五蕴与空的不一不异,说明了现实是五蕴与空的合和双运。单纯的执着空,那是对丰富多采的恒沙情界的否定;单纯的执着有(五蕴),佛及十地菩萨之位的圣果,焉能可期?几千年来的修行实践告诉我们,圣果虽然难取,但也确实有很多成功的先例!所以啊,空有二边的执着,均是错地。“有”易为世人理解,“空”却不易!所以,这里强调五蕴皆空;我佛说空,为医有病,然而空医有病,无药医空!

苦是什么呢?有求皆苦。有生必灭,有净必垢,有增必减;世间有情,在生与灭、净与垢、增与减的过程中,事之不如意的地方,即是通常所谓的苦;在此意涵下,如若五蕴皆空,自然度过一切苦厄。


3.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就是舍利弗,又名鹫鹭子,人言其母目美,与鹫鹭有一拼;因母而得名的该贤,智慧猛利,佛称其声闻第一。佛法的罗汉果时代、不还果时代、预流果时代的果三段去时已远,修三段的戒时代与定时代也成过去;现在正处于慧时代,修慧易于成就,在这修三段的慧时代,文殊是我们的目标,舍利弗是我们的榜样;修行时,多向舍利弗学习,由闻慧到思慧再到修慧,是现时修法之正途。

色与空的二“不”二“即”,开示了色与空不一不异的双运关系;这里的色偏重于外现上的六根之对境,特别眼根之对境;受想行识偏重于内现上心意之对境;无论是外现还是内现,按照楞严经的观点,均是因妄念故,在清净元明体上起现的晦暗;晦暗既然依妄起现,那就不实,无异于空;然而晦暗显然非空,色与空之二“不”二“即”所表征的不一不异的双运关系,就是这样成立的。以后,为方便故,依妄起现的晦暗,我们皆广而称色,不管它是内境还是外境。很多人在自己的修行实践中,都体悟到梦境与现实并无什么本质的不同;因此之故,我们对内境之色与外境之色不作区分。


4.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此处的诸法空相,是指上文色受想行识五蕴与空连“不”带“即”的双运关系。诸位学人,诸法空相的六不特点,里面含藏了无边妙义,此处准备略而言之;如若广说,穷劫不尽。


A 不生不灭 外境上的色尘,与内境上受想行识之意尘,是不生不灭的;那么量如恒沙的诸佛世界,以及幽冥之处的无量罪狱,其生灭何来由致?心经的不生不灭之说法告诉我们:第1,恒沙佛国及无量罪狱之生灭,其本质是妄念的生灭,不动佛眼中的世界,那是常寂净光,亿万斯年!何曾有过生灭?只有福报匮乏者,方见生灭;福报越是匮乏者,眼中的生灭越速。地狱中鬼方死方生频现生灭,福厚天人寿逾长劫难现生灭,福如不动佛者寿至无量没有生灭。第2,生灭是什么?生灭表征的就是时间。不动尊者眼中的世界,既然常寂净光亿万斯年,那里还会有时光的流动?那里还会有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之分?如此一来,就会有很多问题,譬如说由一粒屑小之籽到一株参天大树,没了三世之别的时光流动,那就需尊者的心花妙用来成就由籽到树之功用;尊者的心花妙用,就含藏在三世无别所构设的特别因缘里。再譬如,既然三世无别,那么佛法流转的果三时、修三时与教三时,其别何致?等等。


B 不垢不净 不垢不净,是圣者的证量;垢,是狱鬼的证量;净,是天人的证量。米勒日巴尊者有言“观察别人的过失,会成为自己堕落的恶因”,可为狱鬼证垢量作注;反之,圣贤不见众生过,非其闭目塞听也,乃因已证净量的心中无过也。再者,有一伟大的宗派,见地非常之高,可称佛法之极巅,非常适合现在佛法流转修三时的慧时代,然而却以“净观”来自我标榜,诚其白璧之瑕也。证量垢净之程度,与福报大小有关;圣者的证量不垢不净,也非不垢不净,实乃证居中道,无关垢净,跳出了论垢说净的境界。譬如说有一块水晶,垢者所见乃晶中之暇,净者所见乃除暇之晶,圣者则是没有水晶。众生界就是法界,然而狱鬼所见是各种骇怖,畜生所见是弱肉强食,人道所见是苦乐参杂,修罗所见是杀征攻伐,天人所见是喜乐祥和等等;同一个法界,为什么所见不等,垢净有异呢?与心中的挂碍有关,法界众生心中挂碍什么,见到的就是什么;这说明了一个道理,境无自性,所见己心,此处之心,实为妄心。


C 不增不减 真如实相的法界不会增减,众生界就是法界,众生界也是不增不减。由此可知,有情众生现呈生灭的表象,是妄念造成的,其实从未生灭过。无论恒沙诸佛怎样的佛事不已,改变不了这个事实;因此之故,金刚经有言“……如是灭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已,而实无一众生得度者”。在三世无别的意义下可以知道,世间有情所处的群体,生生世世没有变过,今世新友实乃前生旧识;例如,威音王佛教下的弟子,谁敢说不是法华会上的汇情,谁敢说不是龙华会上的聚众?然而,在恩怨情仇债务往来的心执推动下,在有情群体中各自饰演的角色要发生改变。

有情众生在饰演自己的角色时,很少能体会到其它角色的心相续;更为不易的是,更难跳出这些角色之外,来看他人之耍戏。例如,人处在某一生命壮态时,会把该壮态视作自己生命的全部,体会不到壮态的局限与不足;只有走过这个壮态之后,才会省悟当初的局限与不足。生命壮态的新旧之别,并无什么本质的区分,只不过饰演的角色不同而已。这说明有情众生生命壮态的演化有这样一个,可称为角色停驻的规律,也就是说把正在经历的局部当作生命整体。由于角色停驻规律的存在,有情众生会把自己所处壮态的生命,当作众生之全部,而把新晋的饰演与自己角色相类的生命,当作增加的原先没有的成员;并自信满满地说,众生界怎么会没增减呢

?你看,地球上已经70亿人了,原来那有这么多?真是只手障目不见虚空。


5.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是故”意为由于这个原因,也就是上文所述五蕴与空具有六不特点的不一不异的双运关系。十八界间的关系是,六根通过六识来反映六尘,六尘通知过六识来接受六根的指导;它们有则同现,灭则俱无,在此意义下,各善知识谓之根尘同源。根尘同源涵容了各种微幽的知见。例1,由根尘同源可以知道“心物一如,内外无别”的道理;自然界中,无论如何的江山易主,花谢花开,但大地长存虚空不变;于是,由“心物一如,内外无别”的道理,我们可以知道生命不灭佛寿无量。例2,山清定有德居,地癞其民必蛮,这都是“心物一如,内外无别”的体现。例3,身患癌症,分段生死的终结之症者,由“心物一如,内外无别”的道理,我们可以知道其人常居之境必洁极或秽极,或其它怪况,等不利于物命生存。例4,外道卖卜者有外应之说,即凡遇来买卜者,卖卜者依据买卜者的神色、面向、执物、携具等,可以弃卦不用而论吉凶;即然行文至此,不妨说个佛家的小秘密,善知识凡临事之时,必依心中所感,其后事情的发展超不出善知识心中所感;背后的道理就是“心物一如,内外无别”。例5,十八界构通内外诸色,是因缘生灭的物质基础,因缘的聚散生灭必须通过十八界构通内外诸色来体现;善宿经年深明佛理的学佛人,多少都有些神通,这些神通非由它致,而是所明佛理的必然结果;如供圣之食有疗胃之效,供圣之花有美颜之效,建庙安僧有华屋之报,等等仅对供奉人有效,对其它人只是滑稽之行;知道了个中三昧,便可用之饶益日常生活,譬如若耳有听障,便可恭心浴圣,特别地用洁圣之耳的物水来清洁自己的具障之耳,疗效非常,等等。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梵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