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梵文网

开放与对话是佛教应对全球化的发展之道

发布时间:2025-01-05 02:15:03作者:金刚经梵文网
编者按:随着社会变革与时代发展,人们对于信仰的追求日趋迫切,而佛教作为早已植根中国人心中的传统宗教更是深入人心。距2010年的不完全统计,我国公民中认同佛教的大约有1.85亿人,正式皈依的也将近2000万,并且这一数字也正在迅速递增。但面对当下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格局,给佛教传扬带来的不仅是机遇更是挑战,佛教当如何应对。浙江大学基督教与跨文化研究中心的王志成教授在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期间专门撰写了题为《走向开放和对话的佛教》,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论文节选内容如下:王志成:浙江大学基督教与跨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宗教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全球也出现了宗教复兴的现象。佛教从产生到全球发展,已经经历2500多年了。传统上,佛教发展成了南传佛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三大传统,如今我们还可以加上一个西传佛教。根据《宗教蓝皮书:中国宗教报告(2011)》,目前(2010年)我国公民中认同佛教的大约有1.85亿人,而正式皈依的也将近2000万。这一数字充分说明了佛教在我国的普及和开放。  佛教的发展历程可以被理解为文化和信仰全球化的典范。最初,佛法在印度次大陆的传播,给人们带来生命的清凉。在佛陀时代,各种思潮众多,佛教以其思想的清新、修行的崇高、文化的包容而成为印度文明的主流之一。在阿育王时代,佛教开始全球发展。这种发展是非暴力的,这非暴力性的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  非暴力,表现和落实在不同的信仰之间、不同的文化之间,就是对话。例如,佛陀和拜火教领袖优楼频罗迦叶的对话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同样,弥兰陀王和龙军菩萨的对话更是文明史上的一个绝唱。而在中国历史上,中国的佛教就是印度佛教和中国本土儒道两家进行不断对话结出的果实。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文化和信仰之间的相遇、碰撞、交流、彼此吸收和互益、甚至相互的转化都很自然,全球化的趋势也不可逆转。佛教要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得到更好地发展、更好地服务这个世界,需要从多个方面不断精进。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更自觉地发扬非暴力的传统,更自信、更自觉地成为开放和对话的佛教

。  开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对于传承历史非常悠久的佛教传统。在全球化时代,在全球文明大开放的情境下,在各大宗教文明网络化传播的形势下,佛法不只是藏经阁中珍藏的佛法,佛法不只是佛学院各大经书中的佛法,佛法也不只是寺庙中出家僧尼的佛法。佛法是大众世俗生活中的行动佛法,佛法是公民人文道德中的素养佛法,佛法更是网络时代即时互动开放交流中活泼泼的性命佛法。行动佛法、素养佛法、性命佛法,这三重的佛法,唯其开放,才会有活泼的生气;唯其开放,才会有深沉的活力。在个人原子主义、社会职业阶层认同盛行的时代,唯其开放,佛法才不会被异化为某种专门的职业理论,佛法的智慧才不会沉落在人类不断涌现的新兴宗教智慧的大江大河中。  如果我们把佛教视为一生命体,这生命体包含了身体、智性和灵性这三重维度。相应地,对话可以从这三重维度展开。  在身体层面,佛教就是生活中的佛教或前人所说的人间佛教,强调的是对佛教义理的实践,是佛教信仰最直接的层面。这生活中的佛教是“一条向下的路”,是行动佛教中鲜亮的生活,是在生活中活出佛陀的实践。身体维度的对话,主要就是突出佛教共同体的行动实践。佛教共同体包含了三大传统,甚至包含了四大传统。它需要尊重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也需要尊重他者的存在和发展。在佛教共同体内部,需要立足人性的原则,彼此尊重,彼此包容,不走极端。在佛教共同体之外,在和其他宗教或宗教共同体之间,也同样需要遵循人性原则,展开对话与合作。为了人类的觉醒和解脱,佛教需要在人间弘法。但面对世界其他各大宗教传统共同体,则需要通过合作和对话来处理彼此间关系,共同为这世界提供服务。面对人类和社会的种种苦难,佛教有自身独特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其他宗教也有各自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从实际情况看,各大宗教彼此做一些共同的社会服务就是一种重要的对话。各个宗教都宣扬爱和慈悲的观念,都渴望解决人的身心苦难问题。在社会服务领域,佛教和其他宗教、和世俗社会都具有共同的底线。这底线就是彼此都遵循的人性原则。  在智性层面,强调的是佛教中的理性主义传统。目前,智性层面的对话主要发生在学者之间。为了追求宗教真理,为了处理好不同宗教之间的关系,人们需要展开理性的对话。佛教和各个宗教之间理性上的学术对话,正慢慢成为佛教为其他信仰者和非信仰者理解佛教的有效途径。从当今学术对话成果看,佛教和基督教的对话最广泛和最深入。在中国,佛教和基督教对话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传统,比如,在2003年、2006年、2009年分别在西安、香港和杭州召开了盛大的佛耶对话国际会议。至今已经出版了佛耶之间对话的大量著作和研究论文。通过不断的理性学术对话,使得佛教与其他宗教彼此之间对各自的信仰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尽管智性层面的对话是信仰中基于逻辑的中介之路,但对话的他者却是镜子。通过他者这面镜子,我们佛弟子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他者的信仰,并有可能和他者一起走向互益和创造性的转化和发展。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智性层面的对话主要还是在学者之间进行的。但是,在网络、在微薄、在脸谱化的时代中,网络上大量的有关佛学的对话越来越重要,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网络脸谱化的弘法更加紧迫和重要,甚至可以说脸谱化的智性弘法事关佛教的兴衰。不确定的对话对象和确定的知名僧尼和知名寺院,不确定的对话目的和确定的佛学经典,理性和非理性对佛学的挑战,都是智性层面所必须要投入的对话实践空间。  没有基于人性原则的身体层面对话,就会缺乏存在的根基;没有基于理性原则的智性层面的对话,就会缺乏可信性和说服力。但这两者对话似乎还不圆满。信仰是一种生命的依托,是一种勇敢的冒险,是对不确定性的确定性担当。人类需要有一个超越的维度,需要向一种更大的可能性或更大的潜能开放的需要,这个维度我们称之为灵性维度。就佛教来说,就是朝向生命的觉醒、解脱、开悟,就是让佛性充分展示、显现的过程。在灵性层面,佛教更加需要和其他各大宗教展开对话,而且,这灵性层面的对话甚至是生命卷入性的对话。  灵性层面的对话,既可以在普通佛教徒之间发生,也可以在普通佛教徒和其他信仰者之间展开,而具有楷模意义的灵性对话则是高僧大德和其他宗教界领袖人物之间展开的对话。佛教中的高僧大德和其他宗教经典思想的宗教内对话更是一项重要的对话内容,例如,一行禅师的《活生生的佛佗,活生生的基督》就是一部佛教高僧大德与基督信仰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是一种潘尼卡所言的宗教内对话。一行禅师在佛教内和基督信仰展开的对话,开启了佛教自我意识的发展,突破了语言的界限,摆脱了名相的局限,最终开启灵性,并走向觉醒和信仰间的和平。  人性层面的对话,可以发生在不同宗教之间,彼此可以为解决人类共同面对的种种苦难和困境做出贡献;可以发生在诸宗教和世俗社会之间,可以和世俗政府以及各种社会组织为创造共同的人性社会做出贡献。客观上说,人性层面的对话并不反省宗教自身的核心思想和教义,而是基于自身的核心思想和教义更有效地服务世界,通过对话、协商与合作更有效地帮助众生。  理性层面的对话,可以有不同的类型、不同的层面,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宗教学者之间的对话,例如佛教学者和基督教学者之间、佛教学者和伊斯兰学者之间展开。理性的对话是一种辩证的对话,目的是通过对话让对方理解自己,也通过对话深化对自身的认识,同时通过对话吸取他者之长、让自身受益。这个世界因为理性的对话而让我们的信仰更加纯粹。  灵性层面的对话,主要发生在虔诚的佛教信仰者和其他信仰者之间。信仰的伟大和价值在于它能从根本上解决我们人生的大问题,在于它能让我们的道德和精神得到提升,在于它能让我们超越狭隘的自我中心。在此生命卷入的过程中,我们要努力避免宣教式的对话。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太虚法师和挪威传教士艾香德之间的对话基本上就属于宣教式对话,尽管他们彼此是朋友,但就宗教间理解也难有实质的对话成就。  毫无疑问,这三重层面的对话都不是孤立的。人性层面的对话并不能脱离理性和灵性的维护,同样,理性和灵性层面的对话也不能离开人性的维度。佛教历史上充满了对话的精神,我们应当继承之和发展之。从历史的眼光看,佛教为全球化、尤其为文化的全球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在全球化的全面发展中,在当今的时代中,人类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性,面临着更多的危机和风险。佛教有责任、有义务帮助众生,安顿众生的身心灵。  开放和对话的佛教,是佛教诸传统自身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全球化时代佛教回应全球化之发展的中道,是佛教服务当今世界的有效方式。尽管人类不是宇宙的终极,不是宇宙的最后存在,在宇宙的灵性中,人类最终也要被人类自身超越,但沿着人性、理性和灵性三个层面展开的对话实践确实是佛教服务当代人类和世界的发展之道。愿佛教在这对话的中道上,达到至上的无我、无间之境。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梵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