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太虚大师盛年时期在 九省通衢 武汉的弘法活动,可谓其一生中最为精彩的历程。大师不仅受到当时武汉大批军政商界俊杰与普通群众的热情拥戴,更使这座城市成为中国近代 新佛教运动 的发源地,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2017年3月,适逢太虚大师圆寂70周年纪念日,武汉市佛教协会、武昌佛学院将举行盛大纪念活动,缅怀大师,策进来学。
太虚大师胸怀忧世救国之志,积极适应时代嬗变,竭力使佛教对现世、对国家和民族有所裨益。大师与时俱进的思想高度与行动魄力,对今日的精神文明与宗教文化建设仍大有启发,极具借鉴价值。
太虚大师所亲创的武昌佛学院,在上世纪上半叶造就了中国近现代佛教缁素两众的中流砥柱。在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全国僧伽教育的精英,多荟萃于此,武昌不仅成为中华民国的发祥地,同时也成为新佛教的发源地。在其之后,全国各省市僧教育的佛学院日渐增多,悉以武昌佛学院为其策动力。其所出人才之众,影响我国佛教之大,功德无量。故时人喻武昌佛学院为佛教中的黄埔学校,诚为我国佛教复兴史上最有价值的一页。
今日,武汉作为国家 中部崛起 战略中的核心大都市,可谓是中土地域的丹田地位,正待发力而将国家与民族复兴之势,运化于祖国四肢百骸之域。同样,大乘佛教的复兴也必将以武汉为重镇,现中部崛起之势,走向盛世重兴的光明未来。武昌佛学院的坚守与传承,无疑将扮演肩负重任、引领时代的前沿角色。
值此大师圆寂70周年庆典之际,谨辑武昌佛学院八大历史地位,汇集展示佛门龙象之姿,遥念先圣,共勉未来。
太虚大师一生的思想体系与弘化活动无疑是浩瀚而壮阔的,而大师在武汉尤其是武昌佛学院留下的因缘事迹,可谓是最为精彩、最具影响力的历程之一。他革新佛教的意义,在于改变佛教对人生的漠视态度,使佛教对现世社会有所裨益,并使佛教内部避免腐败的劫运。但由于种种历史际会,大师的诸多努力终不免以表象上的屡屡受挫而告终,尽管如此,他对现代中国佛教的整体发展,起到了积极、重大而深远影响,并已成为今天 人间佛教 发展思想的先导。武昌佛学院跌宕起伏的历史,也恰恰见证了失意表相与成功实质在太虚大师身上的矛盾示现。
太虚大师在汉弘法活动的三个特点
太虚大师在武汉弘法活动方面,由于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大力支持和他本人的不懈努力,初步实现了他提出的 志在整兴僧(住持僧)会(正信会) 的伟大抱负,使他毕生为之奋斗的 新佛教运动 在武汉得以顺利展开。因此可以说武汉成为了近代 新佛教运动 的发源地,而大师的弘化更唤醒了武汉的本土信仰,激活了武汉千百年来佛教信仰传统。有研究太虚大师的学者曾为大师在武汉的弘法活动总结了三大中肯而鲜明的特点。
一是争取到社会各界名流的大力支持,这是太虚大师在武汉弘法期间所表现出来的比较显著的特点之一,也是使其弘法活动得以顺利展开的主要因素。大师于1918难初涉汉皋,即与军、政、商界要人广结法缘。1922年,武汉李隐尘、陈元白等时政俊杰,鉴于大师住持杭州净慈寺受到佛教内部一些保守势力的反对,于是请大师来武汉并发起创办 武昌佛学院 ,推任大师为院长,在人力和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大师从此便将其弘法地点由原来偏重于江、浙、沪、杭一带而改为鄂、湘、川、粤等地区,尤其以鄂为中心。大师借助这些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影响,在武汉,除上述办学外,还组织成立了 汉口佛教正信会 ,到各大学讲演,争取了社会各界更多人的支持,其社会基础因而也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二是太虚大师在武汉的讲经和讲演,自始至终,多以社会人士和在家信徒为主要对象。鉴于当时一些出家僧侣的腐败情况,大师早年即提出荷担 如来家业 的是在家的 菩萨 (居士),把希望寄托于在家信众,他自己也积极和他们打成一片,全力以赴,到社会各界讲经说法,争取更多的在家信徒,使已经衰微的佛教得以振兴。历史表明,大师的这一弘法方式,为扩大佛教的影响,改变社会一般人对佛教的消极看法,和争取更多的人正确理解佛教、研究和信仰佛教,使佛教走向社会,深入生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大师立志要组织一个理想的佛教正信会作为在家众之统一团体,其目的即在于此。
三是通过以在家信众为主要弘法对象,使在家信徒成为武汉近代佛教的主流,替代了原来以寺院为中心的僧侣佛教。例如,武汉佛教正信会,在三十年代,会员竞达六万余人,远远超过了寺院的僧侣数量。它标志着武汉佛教的重心到近代开始发生变化:从山林趋向城市;从僧侣转向居士。因而反映在佛学思想上的,则是由 出世 转向 入世 。
失败:一位卓越成熟而成功的宗教家
一位光荣伟大而崇高的成功者
自1890年至1947年,在太虚大师并不漫长的五十七载人生历程中,几乎是完整经历了中华大地最为颠沛流离的时代,但也恰恰是特殊的乱世造就了别样的英雄。
正如圣严法师对太虚大师的深重评价 他是一位成功的失败者, 是一位卓越成熟而成功的宗教家,也是一位光荣伟大而崇高的失败者 ; 正像中山先生的国民革命运动,是一种救国救民的运动,但他努力了四十年,还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太虚大师的境遇,实与中山先生是一样的!
从旧派的角度看太虚大师是新僧新派的革新运动者,所以他在广大保守的佛教群众之中,虽受重视,但却并不受到敬仰。
从新派激进分子的立场看太虚大师,乃是一个半新半旧甚至近乎保守的人物,因为太虚大师的新作风,新思想,是推陈出新,以佛教信仰为本位的新,而不是除旧更新的新,更不是一味狂热破坏的新。
在研究的态度方面,太虚大师反对以历史进化论来考证佛典,乃是为了维护他自己的信仰,也是为了维护传诵了千百年的佛典如《楞严》与《起信》等的尊严。
但他处此一切求证据的时代潮流之中,很难力排众议而得不败了,所以近世在教外的思想界中,谈起佛学,又多喜引支那内学院的论例为论证。故在一这方面,太虚大师又是失败的。
而当失败与成功交由漫长的历史作答时,结论无疑如水落石出。当年的探讨与争论,今日看来可谓高下立判,今日之反思已在为西学东进时代的激进与错位而力挽狂澜。如有学者认为,佛学是连结佛法和佛教,亦即内修与外弘的枢纽。也就是说,佛学作为理论和实践并重的修学体系,基于理性而又超越理性,立足人间而又超越人间。佛法在世间的流布,当然必须借助世俗一切学问共许的理性和逻辑思维。但又必须警惕世俗理性的局限,不能把出世指向的佛学囿限于世俗的理性。太虚大师对人生佛教设定的整个路线图是:人生改善、后世增胜、生死解脱、法界圆明,四个阶段是一个前后贯通的整体,人间佛教依人乘正法为基础 并不局限在人乘,而是以趋向佛乘为究竟目的。
太虚大师提出的人生佛教进阶(图片来源:武汉佛协)
时至今日,中国佛教界乃至世界佛教界都难以磨灭太虚大师的积极影响与榜样力量。太虚大师偈云:
释尊大法,策源月邦;
派分三干,化各一方。
律像经教,若存若亡;
末流猥杂,染风孔张。
此土禅净,今亦沦荒;
扶戒研理,救之不遑。
而大师所行的,没有不是他所想的,他对他个人的理想建设的开创,以及他对他的宗教人格的建树,都是完整而饱满的;在理想的追求与创造上,总是站在时代的尖端,来提拔这一时代中的国家、佛教、群众与青年,也总是站稳着佛教本位的立场,传承着佛教古老而究竟的智慧 大师的一生,无疑是成功而卓越的。因而与他同时代的大德,对他的猝然离世,唯有哀痛与遗憾。
守培法师《挽太虚法师》云:
泣向苍天问太虚,如龙似虎孰藏诸?
虽知兹土化缘毕,未了何方成佛初?
僧界青年无领袖,中华佛会失南车;
从今不得相逢日,可叹人生梦不如!
虚云老和尚挽太虚大师的《祭文》(图片来源:武汉佛协)
虚云老和尚《挽太虚大师》云:
月黯吴江,波生法海;
顿归兜率,谁挽狂澜?
嗟夫大师!
怀智而来,忍悲而去;
来也何迟,去也何疾!
太虚大师40到59岁间的健康状况统表,他真的为了佛法奉献了全部生命。(图片来源:武汉佛协)
版权所有:金刚经梵文网